名片,顾名思义就是带有名字的卡片。其实名片这种东西,在我国古代就有,当时叫做名刺,是标示姓名及其所属组织和联系方式的纸片。目前交换名片已经成为当下经济社会中一个标准官式动作了。
前几天,与做文印生意的老同学陈东就聊起了有关名片的故事。
他对我说,做文印这个生意也很多年了,在他的文印社里,这些年下来,做过的名片不下百万张,其中的变化可真不少。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名片刚刚传入到陈东所在的小县城时,早做生意的人们在自己的名片上,无非就是印上自己所经营的业务范围,在联系方式上,当时就流行的就是呼机号码。“那个时候呼机是很时髦的,尤其是谁有个汉显的,那更是面子挣得足。”
后来,随着发展,没几年的功夫,率先发达起来的“款爷”们,就开始在名片上印自己的手机号码了。“那个年代,谁要是手中拿着那个砖头式的‘大哥大’,那派头哪能比。”
不几年,人们的名片又有了新变化。手中的‘大哥大’变小了,不过人们的手机号码却变长了,由原来的‘9’开头变成了‘1’开头,“别看只是数字的变化,人们不再满大街的去找信号了,手机也变得更灵巧了。”陈东说,我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拥有了自己的部手机。
“你们通信部门的发展可真快,说句言重的话,你们通信业的变迁史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百姓的创业史。没有多久,名片上又增添了电子邮箱、QQ号,现在近一段时间,又有了微博。我看这样下去,名片下一步说不定就变成了电子名片。”
一番交谈,也使得我这个‘老通信人’感触良多。是啊,在一张小小的名片里,竟折射出这么多社会发展的变迁。与其说是感叹,更不如说是自豪,作为一名通信人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