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时代,使用手机上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选项,与之相对应的是,手机上网安全成为日益被关注的焦点问题。那么,您对这些上网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了解多少?
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近日发布《2015年手机网民网络安全状况报告》显示:目前国内仍有近半数手机网民对于公共Wi-Fi、二维码等各类手机安全风险缺乏基本的安全防范意识,手机网民在各种应用场景下手机信息安全知识的普及仍需加强。
九成网民曾遇手机信息安全事件,但只有一成多认为不安全
截至2015年12月,国内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手机网民已经占到整体网民的90.1%,其中95.9%的手机网民在2015年遇到过手机信息安全事件,这其中,有近半人认为自己受到了包括隐私泄露被骚扰、解决问题花精力、资料丢失及经济方面在内的某种损失,其中受到直接经济损失的为8.9%;仅有52.7%的用户认为自己没有因此造成损失。
另一方面,手机网民对手机信息安全的认识却与此相反。38%的手机网民认为目前使用手机上网非常安全或比较安全,而认为使用手机上网比较不安全或很不安全的比例仅为12.8%。
CNNIC认为,当前国内手机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呈两极化趋势。一方面不会对用户构成经济损失的骚扰、广告类安全事件发生频率很高;另一方面通过窃取用户信息给用户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的安全问题越来越隐蔽。比如通过手机病毒盗取用户账号密码、话费或流量等安全事件,大多数用户在遭受这类不法侵害后难以感知,等到发现经济损失后再采取应对措施则为时已晚。
过半人对手机漏洞无动于衷
手机系统或应用程序的安全漏洞非常重要,几乎每次这类安全事件,都可能造成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用户的个人信息泄露,但用户对此类事件的关注程度明显不足。
手机网民中曾经关注过手机系统漏洞等重大事件的网民仅占整体的40.3%,近六成用户对于此类可能直接影响到自己信息安全的事件没有关注或根本不知情。在对手机应用漏洞事件有所了解的网民中,还有39.7%的用户在了解到这类手机应用漏洞之后,并未采取任何应对措施。
两成网民使用公共Wi-Fi支付
公共Wi-Fi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普及,但不安全的Wi-Fi却可能泄露用户个人信息,使用手机购物或进行支付还可能存在支付密码被窃取的风险。人们对此缺乏足够的警惕。
国内手机网民中55.4%的用户在过去半年中曾经使用过公共场所的免费Wi-Fi或手机软件(如Wi-Fi万能钥匙)提供的免费Wi-Fi。在连接过公共Wi-Fi的用户中,44.7%的用户会在不确认公共Wi-Fi是否安全的情况下直接连接,19.6%的用户甚至在连接公共Wi-Fi的情况下使用手机购物或进行支付。
三成用户不知道二维码有风险
二维码自出现以来,其便捷性获得大众的认可。借助二维码进行传播的手机病毒、恶意程序也日益增加。由于二维码技术相对成熟,任何人均可通过网上的二维码转换软件轻易合成二维码,这降低了不法分子通过二维码进行各种非法操作的技术门槛。同时,二维码从外观并不能辨别其安全性,因此很多用户即使因扫描恶意二维码导致手机被嵌入病毒,事后仍无从察觉。早在2014年央行就曾针对手机二维码支付存在的安全性问题紧急叫停过市场上的该类业务。
通过对网民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的风险意识进行调查可以发现,目前手机网民中67.5%的用户认为扫描二维码可能存在风险,因此会在扫描二维码时进行有意识的鉴别;但仍有29.4%的用户认为不会有风险或没有想过此类问题。
大多数人不知道伪基站
伪基站作为目前不法分子群发垃圾短信或违法短信的主要工具,也可以向手机发送恶意链接。但真正了解伪基站的手机网民并不多。
所有手机网民中58.9%的用户没有听说过伪基站,另外15.8%的用户虽然听说过伪基站但对其带来的危害并不了解,仅有25.2%的用户听说过伪基站也了解其可能带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