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论正宗的佛教文化,恐怕要到南方,或者台湾地区了。
在台湾台北市,有一座与众不同的现代寺院-农禅寺水月道场,这座寺院完全是清水混凝土结构。宁静、清雅,让走进这里参拜的人们,马上能静下心来。相较传统寺院建筑,这里没有飞檐斗拱,没有繁复华丽的装饰和色彩,佛堂里甚至不点香火。
佛教认为一切都是幻象,而建筑却是硬邦邦、很实在的,怎么把虚无抽象的概念呈现出来,是要解决的问题。“水中月、空中花”,是这座寺庙的宗旨,命名为“水月道场”。
出入口在西边,以树木阻隔城市的喧嚣,两堵清水模混凝土墙搭起的长廊作为缓冲,进入道场后,能看见大殿的前方是水月池,后方为L型建筑,右方为开山农舍。
大殿前的水池名为“水月池”,以回收雨水为主要水源,无风的时候有如一面明镜,起风后,水中景被吹散,一切有如梦幻泡影,意示大家,世间诸行无常。
很多人到了那个水池边上,自动地心情就安静、平静下来了。
大殿由22根巨大的柱廊支撑,外墙用柚木由上而下垂吊,大殿内部采用木地板和木质墙面,从建材到设计,都强调简单、自然、雅静,让前来参拜的信众能够纯粹静心的感受佛法。
水月道场巧妙的一处就在于,将整篇《心经》、《金刚经》镂空于寺院外墙上。
大殿西侧的整面墙上是《心经》,非常动人。夕阳西下的时候,光线透过心经墙照进大殿,经文被折射在地上、墙上。随着太阳的运动,可以看到那些字在慢慢地移动,整个空间被光充满了。
很多人来这朝圣后,都说它很像西藏的转经文。这些光的变动造成了一种无言的诗意,就像那句“水中月,空中花”。
的佛经一直都强而有力,历史上有很多人写过经,把经刻在山壁上、石头上、核桃仁上、米粒上,甚至有人刺血来书写佛经,却没有人利用光来把佛经呈现出来。
寺庙大殿三侧的木墙中镶有许多半透明材质佛像,里面安置了灯光而发出微微的光芒,置身于大殿中的参拜或禅修者,被四周的小佛像和经文围绕,受庇佑之感更强烈。
水月道场创造了一个安静、单纯、简约的空间,希望人们进入这个空间可以感受到“经由对空间经验、对环境氛围,让我们忆起佛法僧、忆起佛陀给我们的教导,利用这样来转化人心”的期许。
信众会来,建筑迷也会来,经常会有法师说,我们都忙不过来了,因为每个人来过之后,都说感受到了一些东西,能够静心思考,让人非常感动。
这座寺庙气势恢宏,吸引了不少信众前来参拜,如果有机会,一定要来这里感受一下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